名額 薺菜蒸餃(1 / 2)

今年是個暖冬,近幾日沒有了林霽剛回來時的寒風,難得出來了太陽,陽光照在身上讓人感覺暖洋洋的。

不管社區食堂能不能申請成,林霽都沒在家裡閒著。這次不光在縣城裡麵跑了,先去租了輛車,然後天天往附近幾個鄉鎮跑,在外五年,想更細致了解下變化巨大的家鄉情況。

以往土地荒廢的情況很少再出現,縣裡扶持的幾家農業種植公司,承包了縣裡閒置的土地。

用來種植糧食的田地裡長著綠油油的冬小麥,時不時遇見的小山坡上栽種著經濟樹木,遠遠望去成片的白色暖棚,都是反季的蔬菜和草本水果。

林霽跑了兩三個鄉鎮,大致就看到了成片的山楂樹、核桃樹、桑椹樹,甚至還有本地少見的藍莓,本地原產的櫻桃樹變得少見了,都隻在村莊周圍零散種著幾棵。

植物和人類相比,對氣溫的變化更加敏感,田野中,枯黃的雜草中多出不少綠色,有些耐寒的野菜零零散散冒出了頭。

冬日裡的田地並沒有多少工作,不需要多少人手,附近幾個村鎮的老人們打不了零工,總是費勁心思找些彆的活計。每當他們知道的機會到來時,總會及時抓住。

三五個老人約好,開著輛電動三輪車跑到田邊,手上提著籃子,另一手拿著鏟子鋤頭,蹲在田地裡忙碌起來。

對於在城市裡生長的人來說,閒暇時跑到農場田野中挖野菜是一種難得樂趣,農家樂不就是依靠這種新鮮感,才慢慢發展到現在。

對於這些沒有退休金養老金,幾乎找不到工作,日常隻能從兒女手中要錢的農村老人,挖些野菜賣給收購的人,是能讓他們得到收入的少數渠道。

一月份是不少野菜冒頭的季節,無論是在荒地還是農田,田埂還是河邊,都少不了它們的身影。

林霽走了一路,認出來不少小時候爺奶教過他辨認的野菜。

有些野菜能吃,吃起來口感並不好,在市場上不怎麼受歡迎,所以這些老人們挖的多是薺菜。

薺菜這個時候最為鮮嫩,都是才長出來沒兩天的新鮮葉子,死葉很少,細根都能用手輕鬆掐斷。采摘的時候蹲累了,就坐在田埂上休息,順便就把菜擇得乾淨。

這些老人往往很早就過來,一直忙到中午餓了才回去,吃過午飯再次趕過來。

林霽在周圍轉悠了半天,遇到在野外放養水牛的,下去問了幾句,知道這家年底要殺兩頭牛售賣,直接要了聯係方式提前預訂了十幾斤。

等返程的路上,看見那些老人同樣準備回家,就停下車向他們購買這些薺菜。

“我們挖的這些都要嗎?”老人聽林霽說了後,其中一人站了出來,“我們也沒拿秤,估摸著能有三十多斤,你要是都要,給我們七十塊錢就好。”

沒有秤,但是他們這些經常買菜賣菜的人用手掂量一下,大致的斤數就出來了,而且每天能摘野菜的數量都相差不遠。

市場上野薺菜的價格是三元一斤,講講價能講到兩塊五六,實際上菜販子從他們手裡收購的價格是兩元一斤。

五個老人忙碌了一上午,也隻能換來七十塊錢。

林霽對這個價格沒有異議,等他們把菜都放到車的後備箱後,還是按照三元一斤的價格付給了他們。

回去的路上林霽總是想起他奶奶,他上大學時寒暑假都在外麵打工,有次和家裡聯係察覺到不對,才知道他奶奶頂著烈日去采野菊花。冒著中暑的危險忙了一周多,賺取了五六百元。

對有些人來說,生活本身就很難。每次就這樣零零散散地攢錢,隻是因為嘗夠了缺錢的滋味。

回到家把爺奶都從廚房裡趕出去,林霽這幾天徹底掌控了廚房的大權,在食堂開辦之前,總要多多練習,把以往的手藝再次撿起來。

薺菜隨便清炒就很好吃了,新鮮的薺菜隻要還沒過水洗,放個兩三天都不成問題。中午時間不夠,就和肉絲簡單炒一下,就能吃下兩碗米飯。

下午買塊新鮮的豆腐兩麵煎至金黃,泡好粉絲,炒好的雞蛋,薺菜連葉帶根洗淨,所有的材料都剁碎混合到一起,仔細調好味道,下午準備包餃子。

這邊常做的薺菜雞蛋餃子多是蒸餃,包的差不多有平常的水餃兩倍大。林霽在外地吃過所謂的水晶蒸餃,用澄粉做的皮蒸好後晶瑩剔透,很是好看。但吃起來味道不怎麼樣,因為澄粉做的麵皮失去了麵的韌性。

相比於外觀,林霽更看中味道,況且用普通的麵粉做出來一樣能好看。

這就要看做飯人的手藝了。

林爺爺手拿著擀麵杖,把麵皮擀得極薄,擀麵杖一轉,圓圓的薄麵皮就出來了。林霽和林奶奶兩個人包的速度,才趕得上林爺爺擀的速度。

在蒸籠上刷層油防止粘連,餃子整齊排列在其中,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變換了模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