殿聲 大楚文人雅量圖鑒. gif(1 / 2)

宮門聞犬吠 長風獵日 3967 字 11個月前

梁東逾不信他有這個膽子殿上見血,故而抻直了脖子道:“荒唐!簡直荒唐!”複又回頭去看梁嗣,“爹——”

梁嗣招了招手:“算啦,陛下年少,這等國之大事,需有萬公公把持著才算妥當。”

梁東逾甩袖,隻得拉下一張冷臉,坐回了位子上。

“如此也不必多說甚麼了,勞煩城峰兄將票擬呈上來,讓幾位公公批紅罷。”

戶部尚書原巒沒有掏出票擬,卻從懷中撿出黃褐色的賬冊,緩緩放到了桌前。

“昨夜我們戶部已經將這一年的賬目核對過了,針對這賬目,簽了一部分票擬。”頓了頓,抬起深邃的眼睛,聲音遲遲,“還有一部分,我們沒有簽。”

梁東逾即刻出聲:“沒簽?為什麼不簽?”

“簽了兵禮刑三部的,至於工吏二部,我們沒有簽。”

“城峰兄,我說你莫不是糊塗了?”梁東逾不氣反笑,“工吏二部都是用銀的大頭,朝中一般以上的開支都在於此,到了年末你卻偏偏不肯簽這兩部的,城峰兄,恕我不明白你這心思!”

“原來宵起兄也知道工吏二部的開支占了如此大的份額。”

原巒將那賬冊翻開,“去年兩京十三省全年的稅銀共計四千三百二十七萬兩,年初報上的開支預算為三千八百二十萬兩,然而昨日各部報上的合計支出卻足有五千二百六十萬兩。如此核算,去年一年虧空已達九百三十三萬兩。若是和年初預算相較,超支更達一千四百四十萬兩之巨!”

報完這一串驚人的數字,原巒又道:“而在這超支之中,禮刑二部不占份額,兵部超支二百萬兩,其餘則都來自於工吏二部。”

原巒指著那賬冊上的數目,遂冷笑一聲:“而兵部超支的這二百萬兩,說是要建台沃田、增設軍械,可到現在,莫留關吃不飽飯而逃籍的軍戶日日增多,邊關殺敵的將領仍要用木杆□□去扛北燕鋼刀!”

那一本賬冊摔在了桌上。

“超支的這二百萬兩到底去了哪兒,臣不明白。”

梁東逾料到他會借此發難,即刻反駁道:“邊防戰事本就是無底洞!莫說超支二百萬兩,就是五百萬兩、一千萬兩,又有甚麼稀奇!城峰兄說這話,莫不是覺得這二百萬兩是工吏二部吞去了不成!”

“既然宵起兄也這樣說了,不如咱們就一起看看工部這一年的超支都用在了何處。”原巒仍是那慢吞吞的語氣,“上半年在南林修行宮,石料木料的開支遠遠超出預算,可以說這一宮之建,足能耗儘整個晏州安西一代三年的人力物力!”

“那是因為太後染疾!”梁東逾道,“當初調的石木品質不佳,不利於太後養病,故而從江南地區水運新的建材。誰能料想春汛洪澇、翻船損失,這是天災造成的超支!晏州安西二省本就不是富裕之地,即使耗力些,也算不得要緊——”

原巒終於忍無可忍。

“江浙地區年年汛年年澇,我倒想問問,工部修堤築壩、大興水利的銀子,都用在了哪裡?小閣老處處拿太後擋箭,難不成是想說,這一年超支,都是太後她老人家的過錯!”

梁東逾拍案而起:“原城峰!這是年末的財政大會,不是你攻訐的朝堂!有什麼意見,這一年不見你出聲吭氣,到了年末,卻做這副哀哀戚戚的樣子給誰看——”

梁嗣開口:“東逾,不得無禮!”

原巒坐了回去,平複了心緒,方道:“除此之外,便是礦產。再起晴州銅礦是陛下的諭旨,可直到如今,報上的開礦設施支出無數,可真的能煉的銅礦卻寥寥無幾。原本想的是這些礦產除去與季寰周旋花銷外,還能補貼軍用、填充國庫,可事實上呢?”

梁東逾冷哼一聲:“事實上?事實上銅礦荒廢已久,再起本就不易,那些設施哪一樣不是必須?”

“晴州乃重要的礦產之地,設施本就完備,根本無需花銷如此之巨。”

“胡說完備!”梁東逾拔高了聲音,“原閣老當真是廟堂之高不知江湖了,晴州礦產設施荒怠已久,舉國皆知!”

“好!”

原巒終於等到他說出了這一席話,即刻道,“原來小閣老也知道晴州設施荒怠,那想必也知曉這荒怠致使當年礦洞塌陷造成的命案!”

原巒起身,掏出一封案卷來。

“臣自承聖旨排查銅礦以來,一路隨見所聞,堪稱觸目驚心。夾道銅屑無人顧,礦鎬爭掘觀音土;稚子難解黃金色,卻將熔銅充米糊——”

原巒的肩膀劇烈抖動起來,一字一言擲地有聲:“人人都要金銀銅鐵,可這金銀銅鐵充不了饑腸。一朝開礦,後果卻是餓殍千裡,是何緣故?緣故在此!”

大殿上回聲陣陣。

“朝堂的補貼沒換到設施,開出的礦還不夠繳稅盤剝,一方土地早被礦渣汙染成窮山惡水。當年有人上呈了折子要治這時弊,後果卻是死在了礦難洪水!”

四下驟然靜了,隻留孟西岐劇烈的咳嗽聲斷斷續續地傳來。

萬楓示意滿馭海把那案卷拿來。

他卻沒有看,隻說:“原閣老切莫動肝火,這案卷奴婢會原封不動地呈給陛下,想必陛下看過之後,自有定奪。”

梁東逾的眼睛驟然亮了,原巒卻神色一僵,半晌道:“安西府百姓一片怨聲載道,若眼下工部這筆開支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報銷了,隻怕難以服眾。需知安西府因輔助建那行宮已然元氣大傷,現又逢此難,民變隻在一夕之間。”

萬楓輕笑:“陛下已有旨意在先,縱使這開礦之策有所弊漏,也算是是時局所困,不得不為之。凡變革者皆需曆經陣痛,這筆錢款,戶部若不簽字,反倒不利於國之大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