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5 章(營養液答謝加更) 小醫……(2 / 2)

病人和家屬都不懂,他們慕名而來,自然最信任腦外科的醫生。在他們看來,隻要主刀醫生說能開,就一定能開。

腦外科擺擺手:“問題不大,你這個身體情況呢,我們再商量一下。”

有些話不適合在病人及家屬麵前講,於是三位醫生回到辦公室。

麻醉科的醫生資曆最輕,她說:“這事兒我做不了主,你們如果執意要麻,我要請示上級。”

腦外科問:“你上級是誰?我給他打個電話。”

“宋主任。”

“……”腦外科疑心自己聽錯了:“他不是心臟組的嗎?”

小姑娘不卑不亢:“宋老師現在是總院麻醉科的總谘詢。”

戚彤雯不禁心裡鬆了口氣,她雖然是內科,和麻醉科的人打交道不多(除了病房急插管的時候),但也耳聞過這位宋主任的名字,聽說為人極為強勢,也不懂得變通。大約是身後有人撐腰,哪個外科的麵子都不買賬。

外科提起他都是又愛又恨,愛是因為他專業素養確實夠硬,大家都能放心地把手術交給他。

恨是因為他停手術停得太多了,以至於麻醉科的大領導都看不下去,傳聞曾找他談話:“小宋啊,你也要給人一點麵子。”

好了,不用她做這個惡人了。

戚彤雯趁勢說:“我看這個動態心電圖是一年之前的了,而且是外院的,參考性不高,不如再做一個?”

動態心電圖要背二十四小時,也就是說明天的手術做不了了。

腦外科明顯有些不悅,正想說些什麼,忽然從辦公室外來了好長一隊醫生,領頭竟是一位年輕的女醫生。

是隔壁六組。

六組和七組共用一個大辦公室,隻不過七組是血管組,六組是綜合組,主要做顱底腫瘤,不過其他病人都收。

帶組的女教授剛從國外回來,聽說科研水平極高,師門關係強大,以至於醫院肯讓她獨立帶組,要知道多少腦外科醫生還在臨床上苦熬呢!

最開始大家都覺得她來路不正,但凡強勢科室就算有關係,也得用實力說話。

放眼這些能帶組的腦外科教授,哪一個不是上了歲數?

戚彤雯當過吃瓜群眾,悄悄問過自己在外科的老同學:“那個女教授什麼來頭啊?”

“你搜搜她論文。”

“我搜過了,確實厲害,我是問她開刀水平怎麼樣?”

神經外科醫生的培養周期很長,對於病人來說,一個會開刀的醫生遠比一個會做科研的醫生要重要得多。

“絕了。雖然是做顱底的,但開聽神經瘤開得特彆好,又快又好。”老同學說:“她剛回來,不是手底下沒人嘛,還要值一線班,上手術都是自己一個人乾完全程,就給她分了一個規培還是實習生,你說規培生也就罷了,實習生能乾啥?最多放在病房裡寫寫病史,送病人做ct都不夠格的……”

聽神經瘤也稱位聽神經施萬細胞瘤或位聽神經鞘瘤,在解剖上位於橋腦、小腦和岩骨後壁構成的三角形區域即“橋腦小腦區”。

這個區域有很多重要的神經和血管走行,比如麵神經、三叉神經、舌咽神經、迷走神經、副神經、腦乾等重要結構。所以這個部位的手術風險很高,需要主刀醫生有嫻熟的顯微神經外科技術,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。[1]

剛才和戚彤雯說話的腦外科醫生眼睛一亮,趕緊迎上去:“薑教授,您在這正好,之前收到我們組的那個病人,就是您打過招呼的那個,現在麻醉科這邊說不好麻,心內科這邊也是說再等等……”

戚彤雯:“orz。”怎麼還是個“關係戶”啊!

醫院裡的關係戶分為很多種,比如行政領導的關係戶和臨床醫生的關係戶,真關係戶和假關係戶……

對於臨床小醫生來說,其實沒有差彆,就是有時候來自領導的壓力比較大……

戚彤雯開始在內心期盼,這位薑教授是一位好說話的教授。

畢竟外科病人收進來了,肯定是指望著做手術,做吧,風險太高,不做吧,領導覺得不上心。

小醫生是夾心餅乾,左右為難啊。

注1:來自《神經外科解剖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