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寧 往後你若要見朕,無須通報,風鈴……(2 / 2)

語罷,沈慕安笑著看向沈蓮舟,仿若無意道:“我記得今天似乎是一個特彆的日子,王爺可還有印象麼?”

沈蓮舟愣了一下,才道:“什麼日子啊?本王都不記得了?不如蘇相提個醒?”

沈慕安麵上笑意不變:“我記得今日是安平王自儘的日子,沒錯吧。”

沈蓮舟身形一滯,麵上笑意也險些凝固。

“呀,沒想到蘇相還念叨著安平王?”長公主沈彆歡接話道,“也是,當年先帝在時,安平王起兵作亂,的確令人難忘。”

“不過安平王雖然野心勃勃,卻是誌大才疏,”沈彆歡輕撫了一下自己如墨般的鬢發,朱唇輕啟道,“再加上他本就是倉皇起兵,根本沒有部署籌謀。不出數日,就被先帝派兵鎮壓了。”

“原本按照我大魏國法,謀逆者應當車裂示眾,可是先帝念在安平王畢竟是宗室,又是他的手足兄弟,最後還是留了他一具全屍,下令賜他自儘了。”

沈蓮舟莞爾道:“本王當是誰呢,不過是一介亂臣賊子,且早已伏法受誅,這本該快快樂樂的日子,長公主還念叨著他做什麼?”

“是嗎?”沈彆歡向著沈蓮舟眨了眨眼睛,“可我怎麼記得,這位犯上作亂的安平王,曾經對於王爺,有養育之恩呢?”

兩個人你一眼我一語的,說得蘇墨秋一頭霧水,半晌才想起來好像蘇硯給他的那個劇本裡,有提過幾次建寧王沈蓮舟的身世。

沈蓮舟自幼喪父,母親又常年臥病在床,見如此他的伯父安平王也許是於心不忍,於是向先帝請求,將這個侄兒帶回家中教育撫養,直到他長大成人。

也不怪蘇墨秋剛見到沈蓮舟的時候一點兒也沒想起來,這本書裡的配角多如牛毛,兩隻手都數不過來,蘇墨秋又隻關注了提到自己的那幾段,自然對於這個劇情不算特彆重要的“邊緣王爺”沒什麼印象了。

蘇墨秋覺得這還是史料記載的鍋,估計對於建寧王沈蓮舟這個人,找遍史書都沒仔細記載過多少筆墨。也不怪作者不怎麼寫他,因為實在是沒有什麼能夠發揮的空間。

……不過,咳咳咳,蘇墨秋看著言語如刀的沈彆歡,又看了看明顯是在強掩尷尬的沈蓮舟,隻想問你們皇家的權謀就這麼幼稚的嗎?試探也試探得這麼明目張膽?

好歹裝一下表麵和氣吧!

又不過,有時候曆史上的那些人在個彆時候,還就真的沒有後世之人所想象得那麼深謀遠略、暗藏玄機。作為局中人,他們也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夠把一切看得那麼清楚明白。

事實上再是“宗室子弟”,那也是有喜怒哀樂的大活人,總有情緒失控或是意氣用事的時候,想跟人爭個輸贏高低,搶個口舌之快,隨後挖苦嘲笑對方。不能說這些舉動有什麼旁人不易覺察的深意。

蘇墨秋想了想,劇本曾經寫過,臨淮長公主沈彆歡生性高傲,與建寧王沈蓮舟屢有摩擦。也許就是因為兩個人早有齟齬,沈彆歡今日才會故意諷刺。

沈蓮舟聽罷沈彆歡這等冒犯譏諷之語,竟然放聲大笑起來,他道:“長公主實在是誤會本王了。安平王犯上作亂,已被先皇以儆效尤,本王也早已再三上書表明心跡,同此大逆不道之人恩斷義絕。長公主今日何必舊事重提,讓聖上為此人煩悶。”

“啟稟陛下,”小太監的聲音恰好於此刻傳來,“黑蛟隊大獲全勝,恭喜蘇相賀喜蘇相。”

沈蓮舟邊笑邊道:“好,好一個大獲全勝,蘇相眼光高,本王甘拜下風,願賭服輸!”

——————

三百兩銀子被沈慕安下令送到蘇承宣處,蘇墨秋雖然替弟弟謝了恩,可心裡還是擔憂不止。

“……陛下,養育之恩豈是那麼容易忘得掉的東西?”蘇墨秋道,“建寧王他哪怕嘴上不說什麼,可心裡多半是耿耿於懷的。若是他真打算給養父報仇雪恨,安排刺殺,想暗害陛下,也不是沒有可能。”

“而且、而且此地還是他的王府,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……”蘇墨秋焦急道,“若是長公主一言不慎,真將建寧王逼急了,他要和陛下玉石俱焚怎麼辦?!”

“你覺得朕的姐姐,是真的懷疑沈蓮舟,同他不和?”沈慕安問。

……那不然呢?有關係很好的人平日裡說話直戳對方肺管子的嗎?

“據朕所知,朕的姐姐和堂兄之間,其實從來沒有斷絕過私底下的往來,”沈慕安輕聲冷笑,“你不覺得,他們彼此之間的不和,隻是一場演給朕演給你看的戲嗎?”

“……戲?”

蘇墨秋一怔,不知是何等心緒。

“可……”蘇墨秋道,“長公主和建寧王,何必連手演戲?”

“那朕怎麼知道?”沈慕安垂下眼簾,又濃又密的睫毛將烏黑發亮的眸子蓋住了小半,“也許是為了自保,又也許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。”

“可、可萬一真的是不和,可萬一長公主今日之言真的激怒了建寧王,”蘇墨秋沉默少頃,還是決定向沈慕安說出心中所想,“那陛下,豈不是深陷泥潭之中,隨時都有危險?”

“怎麼會,”沈慕安眸中帶笑,似在笑他蘇墨秋擔心多餘,“朕一早就通知了墨雪衣,讓他帶人蹲守在建寧王府外,誰敢橫生異心,朕當場就能將他斬殺。”

“再說了,就算他真的有不軌之心,”沈慕安問,“難道你就會眼睜睜看著朕身處險境?”

“我……”

“朕隨口同你一說罷了,不必緊張。”

“對了,朕有一物要贈與你,”沈慕安說罷解下了腰間常佩的那枚鈴鐺,拉過了蘇墨秋的手,緩緩地將鈴鐺放入他的掌心,“收下吧。”

“往後你若要見朕,無須通報,風鈴一響,朕便知是你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