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的嘗試 所以,這是夢嗎?(1 / 2)

恐怖圖書館 treen 2986 字 10個月前

蟲聲如海浪般一下一下拍打著夜的寂靜。

顧瑜越想越害怕,她努力平複著呼吸,淚痕未乾的臉繃得緊緊的,眼皮也仿佛被繃緊了,她閉不上眼睛,她不敢閉眼睛。比起現實的黑暗,眼前實實在在的黑暗更讓她安心。

過了不知多久,她終於伸出雙手,似乎想抓住什麼。手酸了,她收回手,努力闔上眼睛,下了決心:“不管這是不是夢,我都要離開。”

顧瑜立刻用手機買了一張今晚回家的車票。

接下來的一天要怎麼過呢?一天的時間雖然很短,但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
時間是循環的,那麼空間呢?她要試探這個循環的邊界。如果空間是自由的,那她就可以去更遠的地方,甚至能像宋曉晴說的那樣,環遊世界,環遊這一天的世界。

那麼她可以睡覺了嗎?

不,不夠,她了解得還不夠。她打開筆記本電腦,幽藍的光從下往上照亮她蒼白的臉。果然,昨日的新聞又成了今日的新聞——事故、謀殺、出軌、戰爭、娛樂、股票……昨日的新聞或許還會成為明日的新聞。

顧瑜輸入她能想到的所有關鍵字“時間靈異事件、大學圖書館鬨鬼、二重身……”每條看起來可信的記錄她都一個字一個字仔細看。可惜,儘是些刻意的聳人聽聞和粗糙的嘩眾取寵,完全不像她現在正在經曆的這樣——平靜、細膩、真實、模糊,哪怕什麼都還沒發生,卻是讓人無法撼動的坦然而沉重的恐怖。

新聞和曆史裡一無所獲,那小說裡會有答案嗎?

顧瑜很少看小說,她總覺得虛構是無力的、無聊的,連名著也一樣。如果作者都不相信自己書裡寫的東西,又怎麼能讓讀者信服呢。可是現在,她身上發生的事是超現實的、反現實的。

“隻能病急亂投醫了。”她想,像虛構一樣的現實或許能從虛構本身中尋找到答案。

她找到了一篇科幻小說:

主角是一個被判了無期徒刑的罪犯,他可以自由行動,也可以外出,隻是他每天路過的風景都一樣,身邊發生的事也一樣。故事的最後才知道,原來,他被囚禁在了這一天。在這一天裡,他可以無數次地出門、歸來、吃飯、睡覺,但他永遠也走不出這一天,直到最後,他死在了這一天。

在一天之內,他服完了他的終身監-禁。

顧瑜先覺得恐怖,後來竟得到了些許安慰。

“有人寫這樣的故事,那這樣的事就可能真的發生過。”但為什麼要判她“終身監-禁”呢?她從來沒故意傷害過彆人、傷害過自己,她甚至還沒有真正走進生活。

“那麼寫故事的人會不會知道些什麼呢?”她搜索作者的名字,卻發現作者已經封筆多年,根本查不到更多的資料。

“或許彆的小說裡也能找到線索。”顧瑜快速地瀏覽各種怪談小說。

無一例外,那些千奇百怪的恐怖都很守規則,仿佛外表恐怖的“祂”本質上是個劇本殺的主持人。看了很久,直到她在讀者評論中看到了一個“把恐怖比作戰爭和瘟疫”的觀點。

這讓她意識到:

1.恐怖會反複出現,但影響是有範圍的、有條件的、受限製的;

2.恐怖的開始是需要激發的,恐怖的結束不能被控製,但可以被影響;

3.如果恐怖是某種情緒(或彆的什麼)積累的產物,那麼隨著情緒爆發後的消散或變化,恐怖會減弱甚至失去它的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