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旁的馬元贄站了出來“郭太後應該有聽過牝雞司晨吧,朝堂之上豈容女子議政,說三道四。太後還是儘早擺駕回宮吧”
“你為何如此怕哀家啊。是其身不正了?當年則天大聖皇後武氏媚娘,何嘗不是臨朝議政。怎麼到哀家這裡就是牝雞司晨了呢?”郭太後眼帶不屑的看著馬元贄。“皇上為何不治馬元贄的罪,難道你貴為九五之尊,連一個小小的宦官都不敢開罪麼。你以何顏麵做著一國之君。又如何堵住悠悠眾口。嗬,一國之君。”郭太後譏笑的對著李怡,眼裡慢慢的諷刺和不屑。
“馬元贄你可知罪,還不下跪求饒。”李怡調頭對著馬元贄發難。馬元贄驚異的看了眼李怡,看了眼皇上的神情和眼色,馬元贄瞬間心穩了下來,立馬跪下道“臣有罪,臣犯了逆天大錯,該受炮烙之刑,五馬分屍,萬死不辭啊,皇上。”
郭太後一臉得意。
馬元贄接著道“皇上英明,如今冤案平反。皇上實乃大公無私,此乃天下百姓之福啊。足矣讓周邊褚國認識到大唐是以仁義立國的。”馬元贄奉承的對著李怡又道“郭太後所言極是,是臣犯了錯。連累了皇上。難辭其咎,罪該萬死啊”說完對著李怡一個叩拜。
李怡痛心疾首的對著跪倒在地的馬元贄“你身為五朝元老,如何能犯下此等大錯。”馬元贄苦不堪言“當年護主心切,亂了分寸,導致冤假錯案,殃及無辜。有負皇上聖恩。”
“試問天下間又有誰會做到無錯呢。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刑部翻案隻是不想一錯再錯。”李怡對著郭太後如實說到。“臣當年所作所為,隻是各為其主,忠君愛國。”馬元贄一臉忠君仁厚,不知道的還以為他真的是這樣的人。
郭太後詫異的來回看李怡和馬元贄。
“太宗曾說過: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馬大將軍以一己知錯,勇於承擔,甘願受罰。乃文武百官之典範,值得借鑒。”李怡指著馬元贄對著文武百官說到。李怡拱手對著五位先皇的靈牌“先皇都是以仁義治國,萬民敬仰。值得朕去效仿。朕不但不能治馬大將軍的罪,反而還要賞黃金萬兩。”李怡走至馬元贄身前雙手扶起馬元贄。
滿朝文武百官均是雙手做揖口喊著“皇上仁慈”
郭太後一臉荒唐“假仁假義,一派胡言。皇上分明是包庇奸臣,你騙得了百姓你騙不了我。”
李怡上前對著郭太後“太後擔心江山社稷,可宣召兒臣入宮訓示無須在大殿之上擾亂朝綱,更不該擾亂五位先皇的安寧。”
“你!”
李怡走至憲宗靈牌前“朕要親自恭請先皇靈牌返回太廟,眾卿家隨朕一起向先皇謝罪。”
“臣等遵旨。”
李怡雙手從接過宦官手裡的靈牌高舉於頭部抬腿往前走,文武百官按照官位大小有序的跟在李怡身後。郭太後眼睜睜的看著李怡帶著文武百官前往太廟。
清思宮
“太後,皇上派人來了。”
“快,讓他進來。”鄭太後一臉焦急的順著金玲伸過去的手站起來。
“啟稟太後,皇上正帶著文武百官迎五位先皇的靈牌回太廟。晚些時候在過來請安。請太後不必憂心。”
“好!好!好!”鄭太後握著金玲的手連聲說了三個好。
“對了,紫蘭。姐姐現在在何處。”鄭太後緩過神來問一旁的紫蘭。
“郭太後現在在勤政樓的城牆上。”麵前跪著的傳話宦官一臉為難道。
“什麼!”
金玲這時在一旁提醒道“太後,要趕緊去勤政樓。阻止郭太後,要是郭太後出了事。皇上就是一百張嘴也說不清啊,在說郭家還在呢。”
“對,我們走。”鄭太後說完率先走出寢宮往勤政樓走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