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戲曲劇種鑒賞 相關網課筆記……(2 / 2)

雜集 老老鼠 4786 字 10個月前

京劇樂器中還有二胡,京二胡,海笛,月琴,三弦,笛子,嗩呐,笙等

京劇四大件:二胡,京二胡,月琴,三弦

京劇鑼鼓裡麵有鑼鼓點子。鑼鼓經中分身段鑼鼓和開唱鑼鼓

蓋叫天擅長武戲文唱,所以人稱“江南活武鬆”

京劇花臉也叫勾臉,臉譜化京劇人物

小生行流派中,北方有薑(妙香)派、葉派;南方有俞派

金少山的唱腔特點稱為鐵嗓龍音

花衫開創於梅蘭芳的老師王瑤卿

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 荀慧生尚小雲

2010年,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

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是越劇的代表作之一。

越劇小歌班也叫的篤班,開初一直模仿的是紹興大班

《江姐》是女子越劇現代戲代表作之一。

二十世紀三十年代,隨著紹興文戲在上海的走紅,男班逐漸衰落,女班逐漸走紅。

範瑞娟因飾演的梁山伯被稱為活梁山伯

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被拍成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——於1953年

越劇四大經典劇目是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(中有草橋結拜)《西廂記》《紅樓夢》和《祥林嫂》。

越劇《西廂記》是根據我國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同名雜劇,全名叫《崔鶯鶯待月西廂記》改編的。最早是1953年編著。在創作過程中,出現了“吟詩調”

越劇《西廂記》袁雪芬、徐玉蘭、呂瑞英的代表作之一

越劇藝術特色:細膩抒情,柔美清麗,富有詩情畫意。

2006年越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

越劇《紅樓夢》有哪些特點?

故事情節選取合理、簡練

全劇文辭清新,雅俗共賞

主演唱腔各具特色,表演細致入微

創造了一種充滿意境的舞台樣式

評劇的特點:

通俗易懂、生活氣息濃厚

活動於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及東北各省

興起於20世紀初,20~30年代快速發展

具有濃鬱的時代色彩

蓮花落的基本演唱形式是“單口”和“對口”

平腔梆子戲是評劇最先的名字(於1909年形成)“平腔”改名“評劇”的兩種說法:1. 避免“平劇”與“平腔”的誤解 2.增加“評古論今”的內涵

《杜十娘》是成兆才(評劇創始人)的代表作之一。

評劇的藝術特點是現實性通俗性喜劇性

評劇的喜劇性是1. 崇圓滿、重團圓的劇本內容 2.悲喜交錯的藝術處理

《花為媒》將一夫二妻的結局改為兩夫兩妻,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。

《花為媒》在1963年被拍攝成彩色戲曲片,成為精品劇目

《楊三姐告狀》的表演體現了“戲曲化”與“生活化”的結合。

評劇的文化生態模式:1. 主題現實化 2. 題材世俗化 3. 語言口語化 □□格喜劇化 5.審美市民化。

黃梅戲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,有“中國鄉村音樂劇”之稱。

嚴鳳英使黃梅戲從地方戲變成全國五大劇種之一。

黃梅戲的第一個經典劇目是《天仙配》是黃梅戲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。一共有6場。

《天仙配》的藝術成就:1.多重的戲劇色彩2.濃鬱的地方生活氣息3.冷熱相繼的舞台效果

韓再芬:鄭小姣,《徽州女人》唯一二得梅主

時白林將西洋樂器引入到了黃梅戲的伴奏中

《女駙馬》是在《雙救主》的基礎上改進的

《徽州女人》是黃梅戲與徽州文化的結合,傳統與現代的融合。

黃梅戲平民化的背景:1. 社會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變更2. 當代受眾的要求3.舞台藝術的需求

黃梅戲的審美特征:1. 唱詞和台詞地域化2. 題材平民化、民間化

馮素珍的性格特點:1. 貧賤不移 2. 聰慧多才 3.天真嬌弱

中國劇種:394 個;現存劇種 :200 餘種;現存少數民族劇種:40 餘種

有近20個民族有較為成熟的戲劇劇種

傣族民間歌舞十二馬及男女青年之間他歌對唱發展起來的,彝劇來自彝族民間歌舞梅葛調、過山調等,侗戲則是由侗族民間說唱形式嘎錦發展起來的。攤戲,壯族的師公戲,

民族戲劇是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

少數民族戲劇與民間禮樂關係的體現在:

(1)戲劇組織者、表演者多是神職人員或宗教的信仰者(2)戲劇演出程序中有宗教祭祀和祈禳的儀式子(3)演員在扮演神靈時大都戴有麵具(4)演出的劇目表現出懲惡揚善、利他主義精神

1953年舉辦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

藏戲演出的三部分:1. 頓 :開場,祭神歌舞2. 雄 :正戲3.紮西:祝福迎祥

藏戲相傳有13大本,但經常演出的隻有8大本

南路壯劇也成馬隘戲,南路壯劇代表劇目有《百鳥衣》《寶葫蘆》

壯族也叫壯戲

福建人移民台灣的原因:1. 明末戰亂2. 地窄人稠3. 商貿往來

福建為戲劇大省

保護少數民族戲劇需要注意:1.擺正位置2.加強自身建設3.加強人才培養

福建優戲的記載出現在唐代。

梨園戲分為大梨園和小梨園,大梨園有下南和上路之彆,各自有十八棚頭及專有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。小梨園又名童伶班

莆仙戲《春草闖堂》改編自傳統劇目《鄒雷霆》抗戰時期醜角迅速崛起,代表劇目《連升三級》

台灣最早的戲曲活動出現於明末。中國三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,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就是歌仔戲。

灘簧最初不是一個戲曲劇種,而是一種說唱曲藝。

民國四年,即1915年,袁仁儀開設了第一個無錫攤簧戲戲班。

新文藝工作者對錫劇的作用:1. 豐富唱腔流派2. 形成專業分工3.提高藝人素養

“三小戲”:由小生(上手)、小旦(下手)、小醜演出的戲(也稱支錐戲)

跑筒子敲白地

胡蘭卿張長方

新戲《離婚怨》特點:1. 反映現實生活 2. 發生在上海城內 3.反應社會焦點問題(屬於西裝旗袍戲,時裝戲)

錫灘藝人袁仁儀第一個把《珍珠塔》(又名九鬆亭)的故事搬上灘簧舞台,錢惠榮先生整理

沙家浜是從蘆蕩火種演變而來的

《珍珠塔》的特點:處處是戲,充滿矛盾與衝突

小唱劇目的特色:1. 表現青年男女的感情 2. 有思想傾向的描述生活百態 3. 結構簡介,易唱易聽 4.固定賦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