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8 章 兄弟開蒙(1 / 2)

嗚呼,裴少淮感慨,好不容易,終於叫父親明白了自己的意思。

“嗯,想知道這是什麼。”小娃娃點頭,又道,“想識字。”

裴父心中更是歡喜,大抵是覺得兒子承了自己秉性,生來對詩書文卷格外感興趣……這樣聰明懂事的兒子,豈能叫人不喜歡。

“為父這便教淮兒識字。”

裴秉元抱著淮哥兒來到書案前坐下,讓淮哥兒坐在膝上,可惜他的書房中並無孩童蒙學的書卷,裴秉元隻好先將就著翻開書案上的《詩經》。

恰好翻到了《陳風·衡門》。

裴少淮沒有選那些複雜的字,而是從“衡門之下,可以棲遲[1]”一句中選了個“門”字,小手指著,道:“爹爹,學這個。”

“這是‘門’字。”裴父輕聲緩語,仔細給小娃娃解釋道,“左邊有一戶,右邊有一戶,兩戶相合,即為‘門’也。府裡最大的那兩扇紅門,便是咱們伯爵府的‘門’。”

繁體的“門”字正是由左右兩戶組成。

裴父說得慢,生怕小娃娃聽不懂,還騰出一隻手拿起毛筆,給淮哥兒畫了門的形狀。

淮哥兒跟著念道:“一戶,又一戶,門。”

裴父見兒子小小年歲能夠聽懂,心中頗有成就感,讚歎道:“咱們淮兒真聰慧。”隨後又教了小娃娃十數個字,隻選那簡單的,以識字為主。

裴少淮聽得認真,並非裝出來——他雖是識字的,前世學的卻是簡體字,如今麵對繁體,少不了要從頭再學,免得以後一個失手露了破綻。

讀書人對字帶有敬畏之心,多一筆少一筆、寫長了寫短了都不行。

再者,裴秉元肚子裡是有學識的,講解時,細細講了字的來源,為何是這個形狀、如何演化成筆畫,聽著饒有趣味。

不知不覺便過了一個多時辰,裴秉元隻顧著教兒子識字,忘了自己原先是打算寫文章的。

若是旁人見了,定會大為讚歎這父慈子孝的場景。

要知曉伯爵府這位大老爺,是出了名的“一心讀書,不問他事”,若打攪了他寫文章,縱是平日性情溫和,也是會嚴厲教訓人的。

……

從父親的書房中出來,小娃子裴少淮想起書中情節——

在原書中,裴少淮、裴秉元這對父子相處得並不好,愈到後頭愈是相看厭惡。

因爭奪淮哥兒,老太太和林氏相互鬥狠,後宅不寧,使得裴秉元不能安心讀書,是以裴秉元並不喜歡這個長子。

後來,淮哥兒長大了些,遊手好閒,不務正業,四處招惹事端。裴秉元本就不喜歡出門交往,卻被逼著出去替兒子料理那些事端,人疲心疲,他愈發覺得裴少淮這個兒子是老天派下來催債的。

等到裴少淮成了紈絝,背負惡名,一向溫和的裴秉元質問老母親,道:“瞧你養的好孫兒,寵成了甚麼樣,整個京都城都沒他這般混賬的。”

老太太痛心,應道:“你隻管生,不管養,如今反倒怨起我來了。”

裴秉元無奈,仰天嚎啕發問:“我不過是想安靜讀書,怎就這般難?生了這樣的兒子,此生恐怕再不得安穩,科考無望矣。”

言罷,折了筆,封了書,燒了書房,那等場麵實在叫人唏噓。

……

現如今,此淮哥兒非彼淮哥兒。

裴少淮心中暗想,他勢必不會讓這個府邸像原書那般烏煙瘴氣,亦不會到處闖禍惹事,父親想安安靜靜讀書,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
至於父親最後能否在科考上有所建樹,裴少淮就不得而知了。

……

翌日,裴秉元找到老爺子、老太太,說起了昨日淮哥兒主動要識字的奇事,還說淮哥兒天資聰慧,學得很快。

兩位老人自然是歡喜,卻不全信,畢竟淮哥兒尚不足一歲半,遲疑問裴秉元:“此事當真?”

“當真,母親若是不信,不如親自問問淮兒。”

老太太抱著淮哥兒,問道:“淮哥兒,告訴祖母,你昨日跟父親都學了些甚麼?”

小娃娃指著外頭,應道:“門,府上的大門。”

裴秉元在一旁補充道:“孩兒昨日教了他‘門’字。”

老太太歡喜加欣慰,笑得眼角都有些濕潤了,仿佛看到了伯爵府日後的希望,一口一個乖孫兒,又問道:“咱們淮哥兒想讀書?”

小娃娃點點頭,應道:“想,讀書,識字。”

“為什麼呀?”

“喜歡。”

為什麼?裴少淮穿到這裡尚不足兩年,對整個世道一知半解,小娃娃腦子又時常迷迷糊糊,哪裡說得上究竟是為何讀書呢。

隻是直覺告訴他應當讀書罷了。

趁此,裴秉元道出了自己的打算:“爹,娘,既然淮兒有此心性,孩兒想,索性就早些為他開蒙,免得耽誤了他的天分,不知爹娘意下如何?”

老爺子、老太太雖是歡喜,但並不糊塗,談及要給淮哥兒開蒙,他們反倒謹慎起來。

這麼個小人兒,坐得住、吃得消嗎?

彆的人家,孩童五六歲才開蒙,即便是極富貴的人家,金貴教養,也至少等到兩三歲才會開蒙。

而淮哥兒才一歲半。

老太太道:“淮哥兒才這麼點大,是不是太早了些?”她是擔憂拔苗助長,適得其反。

“說是開蒙,倒也不是正經開蒙。”裴秉元昨天夜裡早便考慮過這些問題了,娓娓道來,“他還同往常一樣,該睡睡,該玩玩,隻當他閒下來的時候,送到孩兒的書房裡來,教他認些字,說說那有趣的典故,亦或是背背詩詞,全當是半玩半讀,好讓他曉得這書裡頭有這麼多有趣的事兒,為往後打些基礎。”

原來是這個意思的“開蒙”,裴少淮心想,這不就是古代幼兒園嗎?也太小看我讀書的決心了罷。

裴秉元又道:“淮兒筋骨還未發育全,力道不夠,我不會急著教他端筆寫字,斷不會叫他勞累著的。”

裴少淮為達成目的,奶聲奶氣幫腔道:“書房,好玩,好多書。”

老太太點點頭,但仍舊有疑慮,道:“你的想法是的好的,隻是這一時半會兒,上哪去找這麼一位塾師?”

在這科考至上的朝代,想要請一位好老師可就太難了。“但有三碗糧,不當孩子王”,但凡有些學問的讀書人,不到窮途末路,未必肯去當私塾先生。那中了舉的,已半隻腳踏入了官途,必定奔著前程去,餘下的便隻有秀才公了。